马氏体不锈钢(英语: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)是不锈钢合金中的一种形态。
不锈钢可根据晶体结构分为三种主要形态:奥氏体,肥粒铁和马氏体。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种大约根据410型钢(由铁,12%的铬和0.12%的碳组成)制造的低碳不锈钢。它们通常通过回火和硬化形成。回火马氏体使不锈钢变的拥有好的硬度和高韧性,未回火的马氏体韧性低,所以易碎。
马氏体的四方晶系微观结构在约1890年时首先被一位德国显微镜学家阿道夫·马顿斯所观察到。1912年,埃尔伍德·海恩斯申请了一个关于马氏体不锈钢合金的美国专利,这个专利直到1919年才被准许[1]。
不像奥氏体不锈钢,马氏体不锈钢可以通过磁性粒子检查法进行无损检测。
也在1912年,英国谢菲尔德布朗弗思研究工作实验室的哈利·布雷尔利在寻找一种耐蚀的合金用于制造枪筒时,发现一种马氏体不锈钢合金并随后使其工业化。这个发现两年后被公布在1915年一月刊的《纽约时报》[2]。在1915年间布雷尔利申请了一个美国专利。不久之后,它在英国弗思·威格士的“Staybrite”品牌下销售,而且在1929年被用于伦敦萨沃伊饭店的入口华盖[3]。
根据欧洲标准 EN 10088-1(2005)下不同常见的马氏体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列表